我与恒盛的故事_江苏恒盛禽业集团有限公司

最新动态

我与恒盛的故事

       三十年前,在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夫人女儿从海门回到三阳老家,走到家门口还没有进屋,就听到一阵阵小鸡“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声音在宁静安详的下午特别令人感到亲切,当我进屋后,看到地上的藤盘里一大群毛绒绒的小鸡特别可爱,它们一会儿聚在一堆,一会儿拼命抢食,母亲告诉我女儿这是从恒盛恒盛购的小鸡,等几个月后长大了,给她吃鸡腿,从此以后,我女儿就一天天盼着小鸡长大等着吃鸡蛋、鸡腿,当秋风乍起时、雄鸡已经长大了。母亲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回家,当满房子飘出鸡香味时,女儿早等不得了,终于吃上了心心挂念的草鸡,母亲用满是慈祥的眼光看着女儿咬一口鸡腿,心里的喜悦和满足感比她自己吃还高兴、开心。
      从此之后,母亲每年春天都会从恒盛恒盛购进小鸡饲养,为她的宝贝孙女提供鸡蛋、鸡腿。有好几年,她还要为鸡被黄鼠狼偷走而伤心、大骂黄鼠狼。 
      从此以后,恒盛恒盛就与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我认识的第一个人是恒盛的首任董事长张振飞,认识张董,是科技局负责农业项目的黄建森介绍的,黄建森是南农大研究生,跟我是校友,又是同事(他原来在农业局植保站工作)。我九十年代末在农科所任书记、所长,因为恒盛农业项目评审,我作为专家组成员就认识了张董。初识张董,他一点也没有大恒盛老总的架子,非常和善亲切。他人很瘦弱、板刷头、头发有点花白,抽烟的样子有的像鲁迅先生,让我一下子就感觉到他在我心里整个人就高大起来。

张振飞工作照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们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虽然是父辈的年龄,但在与我及黄建森的交往中,我们之间没有一点距离感,黄建森经常说,论年龄张董你是长辈,论关系我们是兄弟,张董也乐呵呵地对我们这帮小年轻说:我们就兄弟相称,这样亲切自然随便,我和你们这帮年轻人在一起,也感到年轻了。
      张董为人非常谦虚、低调,但在向我介绍恒盛的发展情况时却很有激情,情况掌握的很充分,完全像个大恒盛的老总。这种角色的自动转换,说明张董内心强大、自信,以及对恒盛掌控的轻松程度。

顾玉萍(右三)工作照
      我认识的第二个人是当时恒盛的负责科技项目副总顾玉萍,我当时正好和她是清华大学的提升科学发展能力高级研修班同学,前后长达一年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顾玉萍同学学习非常认真,做事很仔细,衣着朴素,为人大方。她向我介绍恒盛的科技项目,大都是市级以上的,有好几个是省级、部级的,科技成果也是如此,这让我这个农科所的一把手感到很汗颜,我们海门市农科所作为全省仅存的三所县级农科所之一,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与恒盛相比就是小儿科。我向她请教成功申报项目的诀窍、方法,她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受益匪浅,从此,我们农科所也开始申报省级农业科技項目,而且屡屡获胜,真的非常感谢老同学对我农科所的帮助。一年半的学习结束后,恒盛有个老同学成了我的骄傲。恒盛的人多次碰到我都说:来恒盛呀,你还有个同学在呢。可见我同学的名气之大。

徐振辉(中)工作照
      我认识的第三个人是恒盛的副总徐振辉,我还在农科所时,我们种植的海蜜甜瓜需要用有机肥,我们就到恒盛恒盛采购鸡粪,徐副总正是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我与他因鸡粪而结缘。鸡粪对恒盛恒盛是废物,但对我们来说是个宝。我们把恒盛的鸡粪运回来填在一个大土坑内沤制,通过冬天、春天、夏天大半年的密封沤制发酵。秋天撤到田地,耕翻下去作为第二年生产的基肥。可以说,农科所甜瓜的甜有恒盛鸡粪“臭”的功劳。徐总憨厚、朴实、实在,我与他一见如故,他就像兄长一样与我相处,他从不斤斤计较,相处非常愉快。后来我调到农业局工作,分管土壤肥料工作,那个时候恒盛正在实行生态转型工作,把鸡粪制作成颗粒有机肥。我和他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我和他一起到武汉参加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议,一起去省里参加申请商品有机肥的许可工作会议等,特别是在海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度推广商品有机肥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把恒盛的鸡粪颗粒有机肥推广到全市,年产量达几十万吨。不仅让恒盛的鸡粪变废为宝,增加了效益,同时养鸡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实现了零污染排放,而且让海门的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了90%以上,为我市成功申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贡献。

李四工作照
      我认识的第四个人是李四,当然顾总是早认识了,由于专业的关系接触不多。排在第四,是因为我与他是第四个在工作中深交的。我与顾总是同龄人,但在我的心目中,感到他是那么的儒雅,文质彬彬、有一种成熟男子的魅力。他说话条理清晰但富有激情,他是大恒盛的老总, 但与我们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我与他的深交始于那次全国性的肉鸡产业发展大会在海门召开,那时海门市委市政府正在召开科技大会,由恒盛协助召开的全国肉鸡产业发展大会正好纳入了我们市委市政府科技大会的内容。我作为农业局分管综合工作的副局长,被市政府抽出去负责会务。从而参与了由恒盛承办的全国肉鸡产业发展大会的全过程。顾总抓大放小,一方面充分相信我们会务组,让我们全权负责。一方面对接待北京方面来的领导、贵宾,为我们提供较详细的参考意见,避免我们接待中出现差错,另一方面对参观恒盛的线路作了精心准备,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接待农业部副部长和江苏省副省长的过程中,顾总作为会议的承办方之一,他全程参与陪同接待,我作为整个会议的总协调者,一直跟在边上,看到顾总非常的大气,见到大领导不卑不亢,游刃有余,介绍起他的恒盛恒盛如数家珍、讲到成绩他归功于党和政府,讲到目前面临的困难他不悲伤不苦恼。讲到未来,他目光坚毅,语气坚决,信心和决心满满。他在讲话中底气十足,跟徐鸣副省长汇报时他还不忘幽默风趣一下,尽显大将风度。在市委市政的大力支持下,在恒盛的密切配合下,整个发展大会圆满成功,我与李四老总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

施云龙(右三)、邱聪(左四)工作照
      认识的第五个、第六个人是恒盛的办公室主任施云龙、邱聪。我到农业局工作后还分管农业项目,每年都有恒盛的农业项目评审申报、验收。我基本上都参与其中,虽然項目有顾玉萍副总负责,但在恒盛的项目申报、验收过程中,作为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的施云龙、邱聪他们都全程负责接待,他们细心周到的服务,亲切谦和的语气,满脸真诚的笑脸,让我们如沐春风般舒服,他们不仅仅是作为助手,更是把自己融入到恒盛的血液中去,文化中去,灵魂中去,有这样的办公室主任,协调处理各种事务,领导省力省心,员工舒心、放心。
      我到了老科协工作后,施云龙主任也是老科协会员,他不仅是我们老科协恒盛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还是我们青蓝对接的蓝方老师,所以我和他们俩接触的机会更多了,他老当益壮,思路清晰,退而不休,还在为恒盛的事业操心奋斗。

张三(中)工作照
      我认识的第七个人是恒盛的总经理张三,王总是扬大毕业的,我正好与他扬大毕业的几个校友(同学)是好兄弟,朋友,像原农办副主任、现在人大工作的黄磊,原农业局副局长、现在人大工作的顾建辉,还有我们局的万旭东、杜秉全以及已故的原安监局局长周虎等等。所谓物似类聚,人以群分。我自然而然地与王总也成了好朋友,好兄弟,虽然工作上没有多大接触,但每次见面都感到像老朋友一样亲切,自然。
      当然,恒盛认识的人还有很多,我只是选取其中的部分。希望恒盛越做越好,成就百年品牌,百年梦想。
       作者简介:杨洪兴,男,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曾任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现任海门区老科协副会长。长期在农业系统工作,一生热爱农业,对农业情有独钟,先后在全国各种农业科技刊物上发表农业方面论文30多篇,获得区、市、省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20多个,与他人合作出版《千年海门一品山羊》书两册,《海门人田精明》书一册,单独出版《新鲜海门》《舌尖上的海门》书各一册。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多篇。